明末对后金到底是"和"好还是"战"好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17 19:38:40
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

如果有战斗的能力,不战斗便是懦弱.
楼主认为明朝政府如果对后金求和,是懦弱的表现吗?

无论是“战”还是“和”。明朝一定被取代。战与和都无法改变明被取代的结果,提问者是从哪个角度问这个问题呢?是作为汉人不想看到被看到游牧民族对汉人的屠杀?还是不想看到清末的惨境?

被取代的客观因素:

封建社会的诟病,盛极而衰——地主阶级的社会,由于人口的增长,耕地的紧张,地主的剥削。农民无法活了,只能起义。。

后金就是因为无法承受明末统治者的剥削而起义。(在一本科学杂书上看到,明末万启年,由于太阳黑子不可以射到地球,地球发生了一段约100年的小冰河时期,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。欧洲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大航海时代。)

“和”能结束战争的话,还是可以与之议和的
但满清的实质却不能让自己来意淫,和他和解就能得到安稳。一个游牧民族而言,当他有能力可能攻陷在他们眼中是花花世界的中原,他们是不会停止自己入侵的铁蹄的。
另外,明王朝对待外族的态度是很强硬的,只要不服就要打你到服为止。这应该是和元蒙对汉族的暴虐统治有关,使得整个汉民族对待外族形成强势的意识,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。当后金崛起之后明王朝所做的不会是妥协只能是打压,他也有能力解决局域性的叛乱。但战时的种种不成功及国内的民族起义等各种因素,最后竟然让满清入主中原,实在是无奈
在当时明朝灭亡应该是历史的必然,但满清统治中国却绝对不能是历史的必然的。我的观点是历史的众多偶然性相结合才发生的。

单一的“和”与单一的“战”都是不可取的。
只讲“和”,会给敌人留下软弱可欺的形象,敌人的野心只会越来越大,而我方的士气则越来越弱。
只讲“战”,说起来固然很解气,但也要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,象明朝末期,内忧外患并起,坚持两线作战只能是两线皆失。
我个人认为,明末困局从战争层面上讲,唯一正确的道路应该是和战并举。事实上最开始提出和谈的是后金(虽然大家都知道后金的诚意基本上为零)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崇祯能够接受和谈,至少可以在后金稳定其刚刚扩张的领土时,换来数年的边境安稳,利用这几年时间整备军务,然后再求战。概括的意思,就是以战促和、以和备战。
但是,不论崇祯还是当朝的重臣